目前分類:自律神經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糖尿病自律神經病變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無自覺性低血糖(Hypoglycemia unawareness)、休息性心跳過速(Resting tachycardia)、直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胃輕癱、便秘、腹瀉、大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神經性膀胱和汗流功能障礙(Sudomotor dysfunction) 合併出汗增加或減少。

(一) 心臟自律神經病變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CAN)

與死亡率的關聯性方面,CAN是獨立於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以外的危險因子。在早期階段,CAN可能完全無症狀,僅在深呼吸時心率變異性降低才能被檢測到。晚期疾病可能與休息性心跳過速(>100 bpm)和直立性低血壓(收縮壓或舒張壓分別下降>20mmHg 或 >10mmHg,站立時心率並沒有適當地增加) 相關。CAN 的治療通常集中於舒緩病人症狀。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0~1985年收錄878中年荷蘭人士,平均年齡為40~60歲,至1985年再收錄885位老年人士,平均年齡為65~85歲,長期追蹤至1990年。在荷蘭據特芬社區調查中,運用12導程心電圖所計算之心跳率變異度(HRV),來做為全死亡率及心因性死亡率之預測指標。

 

本文作者從15~30秒心電圖醫學研究中發現: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作者收錄6,693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曾經接受24小時霍特氏心電圖檢查,而且繼續接受追蹤長達二年。結果有245位(3.66%)患者發生猝死症。作者發現PNN 503%者,其猝死症風險是PNN 503%者之1.5倍。作者還發現SDNN index1min)<25 msec者,其猝死症風險是SDNN index1min)≧40 msec者之2.6倍。SDANN1min)<8 msec者,其猝死症風險是SDANN1min)≧12 msec者之2.2倍。作者證實每分鐘最低心跳次數大於等於65次患者,其猝死症風險是小於65次的2.1倍。

 

出處:Circulation 1993; 88: P180~185.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西蘭威靈頓醫學中心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心跳率變異度(HRV)的早晚變化是由於體內交感神經活性之波動,而非受到迷走神經的影響。本文作者收錄11位健康對照組成員(第一組),12位依賴胰島素之糖尿病患者(第二組)與7位酗酒者(第三組)合併迷走神經神經病變,並且排除起坐性低血壓患者,上述患者年齡介於33至65歲。這三組成員均接受Oxford Medilog MR14二頻道霍特式心電圖,並連結至標準60分鐘之卡帶,紀錄心電圖,長達24小時。參與者須記載生活型態日記,包括吃飯、運動、睡覺之時間。
心跳率變異度(HRV)的測定,係指在24小時期間與每30分鐘段落之前後連續R-R間距的標準差。並運用SAS統計工具來測定心跳率變異度。本文就是探討24小時心跳率變異度(HRV)與R-R間距,在這三組成員之間的比較(運用方差分析)。
結論:有關24小時心跳率變異度,第二組及第三組成員明顯低於第一組成員,但是第二組成員與第三組成員之間,並無明顯差異。作者證實一個趨勢:第二組成員與第三組成員心跳數在24小時當中,明顯比第一組成員跳得快。

結論1.有關心跳率變異度,呈現出有意義的早晚變化差異性,但是組別之間並未呈現出有意義的早晚變化差異性。睡眠與心跳率變異度(HRV)的巔峰值有關,睡眠意味著這三組初期急遽的上升與後期的下降。

結論2.這三組本身之R-R間均呈現告別性明顯的早晚差異性,但是這三組之間卻沒有明顯的差異度。

結論3.在模組式的曲線中,作者證實一個趨勢:在第二組及第三組成員中,有關24小時期間R-R間距之差異,已經降低其振幅。

結論4.在這三組中R-R間距(RRI)之早晚差異性與心跳率變異度(HRV)之早晚差異是平行的。當睡眠期,它是高價值的:當白天時性,它是較低價值的。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西蘭威靈頓醫學中心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心跳率變異度(HRV)的早晚變化是由於體內交感神經活性之波動,而非受到迷走神經的影響。本文作者收錄11位健康對照組成員(第一組),12位依賴胰島素之糖尿病患者(第二組)與7位酗酒者(第三組)合併迷走神經神經病變,並且排除起坐性低血壓患者,上述患者年齡介於33至65歲。這三組成員均接受Oxford Medilog MR14二頻道霍特式心電圖,並連結至標準60分鐘之卡帶,紀錄心電圖,長達24小時。參與者須記載生活型態日記,包括吃飯、運動、睡覺之時間。
心跳率變異度(HRV)的測定,係指在24小時期間與每30分鐘段落之前後連續R-R間距的標準差。並運用SAS統計工具來測定心跳率變異度。本文就是探討24小時心跳率變異度(HRV)與R-R間距,在這三組成員之間的比較(運用方差分析)。
結論:有關24小時心跳率變異度,第二組及第三組成員明顯低於第一組成員,但是第二組成員與第三組成員之間,並無明顯差異。作者證實一個趨勢:第二組成員與第三組成員心跳數在24小時當中,明顯比第一組成員跳得快。

結論1.有關心跳率變異度,呈現出有意義的早晚變化差異性,但是組別之間並未呈現出有意義的早晚變化差異性。睡眠與心跳率變異度(HRV)的巔峰值有關,睡眠意味著這三組初期急遽的上升與後期的下降。

結論2.這三組本身之R-R間均呈現告別性明顯的早晚差異性,但是這三組之間卻沒有明顯的差異度。

結論3.在模組式的曲線中,作者證實一個趨勢:在第二組及第三組成員中,有關24小時期間R-R間距之差異,已經降低其振幅。

結論4.在這三組中R-R間距(RRI)之早晚差異性與心跳率變異度(HRV)之早晚差異是平行的。當睡眠期,它是高價值的:當白天時性,它是較低價值的。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韓國天主教大學醫院內分泌科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探討正常人心跳率變度之早晚差異。本文作者收錄61位年輕健康的職員,年齡介於22~45歲,均無既往病史,也無服用藥物。參與者配戴24~48小時霍特式心電圖,採用監測長期R-R間距之MOCA計錄器,並於身體適當位置連貼心電圖電極片。參與者平均身體質量指數為21.8 kg/m2。上述職員於早上8~9點抵達公司,於中午12點至下午1點吃中飯,於下午6點下班,半夜12點以前睡覺。作者發現心跳變化圖與LF/HF變化圖相似。在半夜熟睡期這兩個數據會下降至最低點,當清晨醒來,就會急遽攀升,到了下午工作時間,這兩個數據會上升至最高點。作者發現下午時心跳數比夜晚心跳數增加了23.6%,而下午LF/HF比值比夜晚LF/HF值增加了69.1%。這兩個數據白天的平均值與夜晚平均值有明顯差異。

有關SDNN之早晚變化圖,在半夜時開始上升,在較早清晨時期,達到顛峰,大約到了下午三點,下降至最低點。有關心跳率變異度之早晚差異(Noctunal variation)會受上下班往返時間、過度加班的影響。部分報告指出心跳率變異度之下降與老年人之全死亡率風險有關。近期醫學報告指出:心跳率變異度之下降與糖尿病、高血壓、急性心肌梗塞有關。了解心跳率變異度早晚變化之波動是如何影響上述數種慢性病,也許可提供更多、更新的治療方案,譬如生理回饋儀。

出處:J. of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4, vol 8(2) p431~433
文章:Diurnal HRV fluctuations in normal volunteers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丑症候群(Harlequin syndrome)患者罹患不對稱的出汗及臉部潮紅,出現於上胸部、頸部、臉部等部位。此疾病源自於長久持續性對交感神經系統傷害。預估在美國大約不超過20萬此類病患,屬於罕見疾病,也可能是單側內視鏡交感神經切斷術之臨床結果。

 

小丑症候群是指單側臉部或頸部的皮膚潮紅及出汗,經常好發於用力、運動、曬太陽、喝熱湯、情緒激動、偏頭痛發作的時刻。一般而言,臉色潮紅的那側是正常的,沒有潮紅的那側才是有病變的。專家學者指出:頸部及頭部的交感神經支配,起源於胸椎脊髓兩旁,彷如蓮藕狀的交感神經節群。如果某一側的交感神經發生興奮,而另一側的交感神經因病變未發生興奮時,就會出現某一側臉紅,而另一側卻無臉紅的怪異現象。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何謂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Autonomic imbalance)是一個廣泛性的通俗名詞。目前在工商業社會中,很多人經常感到倦怠、疲勞、發熱、盜汗、頭痛、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胸部有壓迫感、咽喉有異物感、噁心、厭食、腹瀉、便秘等等。當事人雖然有一大堆的的生理不適,但是到醫院檢查,卻都很正常。於是臨床醫師就會把他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主要目的是在探討自律神經失調的兩大指標,心跳率變異度(HRV)及靜止心跳數(RHR)對於五種代謝性風險之成果的影響,以及對於未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早期死亡率之影響。該項研究是法拉明瀚心臟研究之延伸,係屬前瞻性數據之二次元分析,作者於1987年至2007年期間,總共收錄了1,882位後代子孫隊列式之參與者。

 

上述參與者均是白種人,平均年齡48+/-10歲,男女比率為4852,三成是抽菸者。追蹤長達12年,至少來門診檢查三次以上,定期追蹤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身體質量指數等等五種代謝性指標。並且收集心跳率變異度(HRV)及靜止期心跳數(RHR)之基礎值。靜止期心跳數(RHR)之基礎值為65.2+/-10.6/分,心跳率變異度(HRV)係採用霍特心電圖兩小時的SDNN值,其基礎值為94+/-28毫秒。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律神經失調經常發生在巴金森氏症的情況下,而且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存在於運動功能失調的症狀出現之前。目前本文已證實心跳率變異度(HRV)與巴金森氏症風險增加有關。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學者收錄12,162位於1987年至1989年參與動脈硬化之社區研究調查,上述民眾均無巴金森氏症,平均年齡54歲,57%是女性,參與者在觀察期間接受2分鐘心電圖的自律神經檢測,藉此測定心跳率變異度(HRV)數值,作者長期觀察18年之久,結果發現78位新發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而且有關自律神經檢測時域方面,心跳率變異度(HRV)下降,包括γ-MSSDSDNN之數值下降,意謂著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增加。作者發現處於γ-MSSD四分位的最低分位患者與處於四分位最高分位患者相比,前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後者的2.1倍,而處於SDNN四分位之最低分位患者與處於四分位最高分位患者相比,前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後者的2.9倍。γ-MSSD代表的是副交感神經活性(Parasympathetic activity)之指標。而且SDNN代表的是整體心跳率變異度(HRV)之指標。至於平均心跳間距以及頻域的數值均與巴金森氏症無關。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德州西南大學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罹患二尖瓣脫垂的婦女,其副交感神經的活性降低,阿發腎上腺素激導性(α-adrenergic)的張力及反應增加,而貝他腎上腺素激導性(β-adrenergic)的張力及反應正常。

 

本文作者收錄35位婦女,其中19位罹患二尖瓣脫垂,16位是健康婦女。罹患二尖瓣脫垂之婦女從事潛水憋氣測試以及甲基麻黃素點滴注射測試,顯示二尖瓣脫垂婦女對於上述測試之心跳下降反應是減少的。另外安排二尖瓣脫垂接受下體負壓測試檢查,發現下肢血液堆積量較少,以及上肢血管傳導性(Conductance)較低,在測試過程中,二尖瓣脫垂病患,血壓並未改變,雖然心搏輸出量降低20~25%,上述現象意謂著二尖瓣脫垂患者動靜脈血管收縮力的活性是增加的,而患者靜止期的心搏輸出量以及心臟超音波收縮期的指數均呈現正常。至於繼往病史中出現心室性心律不整的患者,如果與其他患者或對照組成員相比,具有較高的心跳及左心室收縮體積(SV)。在進行下體負壓測試過程中(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 test),就是給當事人心血管系統設置了一個壓力,此種狀況與當事人站立在地球引力中的情境十分類似。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醫院腸胃內科專家團隊發表專文,指出罹患胃酸食道逆流(GERD)合併有病理學變化患者,他們的自律神經參數,包括低頻(LF)及高頻(HF),比功能性胸部灼熱感患者較低,但是低頻與高頻的比值(LF/HF)兩者却無不同,在124小時中,罹患胃酸食道逆流的患者,他們的食道中酸鹼度(PH值)與低頻(LF)及高頻(HF)的變化呈現正面的關聯性。

 

台大醫院腸胃內科收納30位胃酸食道逆流患者,每週至少有3次胸部灼熱感及胃酸逆流的症狀。這30位患者接受胃鏡檢查,其中有13位罹患糜爛性食道炎,歸類為甲組成員。另外17位內視鏡檢查正常,但是仍有典型灼熱感。本文作者運用Bravo檢測儀測量病患24小時食道內胃酸PH值,也同步進行24小時霍特氏心電圖。結果顯示甲組成員低頻(LF)及高頻(HF)的功效均比乙組成員低,但是甲、乙兩組成員之低頻與高頻的比值(LF/HF)相近似。如果我們將甲、乙兩組成員在加以分層分析,分為清醒期間及睡眠期間。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加州精神科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心跳率變異度HRV降低代表自律神經系統失調,並可作為未來是否會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之預測指標。本文作者於2008714日至2012524日期間進行MRS之研究,總共收錄了2,160位海洋船員或水手,即將接受重大挑戰或戰鬥,事前12個月先接受心跳率變異度檢查,包括SDNNLFHFLF/HF比值、LF%等等數值。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OSPER醫學研究結果刊登於CMAJ 2015年八月雜誌上,作者發現老年人基礎值心跳率較快者(每分鐘71117次),與心跳率較慢者相比,前者目前與未來的生活機能明顯降低,包括日常生活機能(梳洗、進食、大小便),以及工具操作機能(家事、服用藥物、操作工具)。作者還發現老年人基礎值心跳率變異度(HRV)處於三分位最低位者,與處於三分位最高位者相比,前者兩項生活機能明顯降低。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0年的自然(Nature)期刊,Dr. Tracey發表了醫學研究,探討生物體在「發炎反射」(inflammatory reflex)發生時,其神經生理機制如何調節免疫系統。當發炎反射機制感應到生物體被感染、受傷和發炎時,立即傳達訊息到中樞神經系統,接著反射性的增加神經訊號到「迷走神經」和「脾神經」(splenic nerve),到達脾臟的「T細胞」,「T細胞」再指向「單核白血球」和「巨噬細胞」以減少造成長期發炎的中介物。因為這樣減低發炎的神經反應機制,讓科學家開始思考,是不是能利用外在的生醫產品來啟動這種神經生理反射機制,以減少長時間發炎的症狀。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族性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英文名稱為Familial dysautonomia,又稱為Fiely-Day syndrome。大部份之病案於出生後立即出現症狀,本病症好發於猶太人,臨床表徵共計九大方面。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腸急躁症為腦部對內臟有害性刺激之反應,使內臟臟器感受度之改變,而自律神經則扮演腦部與腸道之間交互作用之媒介物。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台灣大約有七萬多名癲癇患者是無法藉由藥物來控制病情,過去這群藥物無法控制的病患只能靠著腦部開刀與生酮飲食來治療,自2007年衛生署通過以迷走神經刺激器(VNS)為嶄新的癲癇輔助治療方法,可為頑固型癲癎症患者開啟另一扇窗。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醫學研究收錄正常女性成年人598位,正常男性成年人472位,參與者年齡40歲至79歲,作者發現女性於40歲至49歲有較高副交感神經活性(HF),而男性於40歲至59歲有較高的交感神經活性(LF%),以及交感神經調控(LF/HF),此乃因為男性40歲至60歲屬於事業打拚期間,比女性承受較大的壓力。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律神經對於心跳及心臟節律的調控力降低,這是心血管事件發生之危險因子。在心肌梗塞發生之後,心跳率變異度(HRV)下降可以強烈預測高死亡率。在心肌梗塞發生之後,罹患憂鬱症患者會呈現較高之死亡率。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