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巴金森氏症患者急遽攀升,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據官方統計2015年患者數約占全台大於65歲老年人口之1~2%,大約有10萬人口。
巴金森氏症患者平均發作年齡為60歲,在50歲以前就發病者,相對較少。患者症狀為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走路變慢、步態不穩、面無表情、臉部僵硬、字跡變小、聲量變低、說話模糊、聲調變平。
台灣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巴金森氏症患者急遽攀升,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據官方統計2015年患者數約占全台大於65歲老年人口之1~2%,大約有10萬人口。
巴金森氏症患者平均發作年齡為60歲,在50歲以前就發病者,相對較少。患者症狀為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走路變慢、步態不穩、面無表情、臉部僵硬、字跡變小、聲量變低、說話模糊、聲調變平。
1960~1985年收錄878中年荷蘭人士,平均年齡為40~60歲,至1985年再收錄885位老年人士,平均年齡為65~85歲,長期追蹤至1990年。在荷蘭據特芬社區調查中,運用12導程心電圖所計算之心跳率變異度(HRV),來做為全死亡率及心因性死亡率之預測指標。
本文作者從15~30秒心電圖醫學研究中發現:
本文作者收錄6,693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曾經接受24小時霍特氏心電圖檢查,而且繼續接受追蹤長達二年。結果有245位(3.66%)患者發生猝死症。作者發現PNN 50<3%者,其猝死症風險是PNN 50>3%者之1.5倍。作者還發現SDNN index(1min)<25 msec者,其猝死症風險是SDNN index(1min)≧40 msec者之2.6倍。SDANN(1min)<8 msec者,其猝死症風險是SDANN(1min)≧12 msec者之2.2倍。作者證實每分鐘最低心跳次數大於等於65次患者,其猝死症風險是小於65次的2.1倍。
出處:Circulation 1993; 88: P180~185.
心因性猝死症是一種突發性、不可預期的死亡,而且是心臟之原因所造成。其發作時間一般都是發生於症狀開始一個小時內,發作時會失去意識,若未即時急救,將會造成立即死亡。猝死症中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心因性猝死症(SCD)。心因性猝死有80%是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其中僅有5~10%無冠心症、心衰竭之既往史。突發心血管虛脫(Acute cardiovascular collapse)患者,大約有75%~80%,一開始均呈現心室顫動(VF)。
心因性猝死症之決定因素共有八項,包括心室性顫動、結構性異常、心室功能不全、傳導障礙、復極化異常、自律神經失調、心肌缺氧、基因缺陷等等。心因性猝死症之潛在性相關心臟疾病共有十二種,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鬱血性心臟衰竭、心室性不整脈、主動脈剝離、心肌病變、主動脈瓣狹窄、細菌性心內膜炎、心臟破裂、QT間距延長或縮短、先天性心臟病等等。
在早期幾篇醫學文獻中指出,心跳數增加被認為是心因性猝死症(SCD)之獨立危險因子。對於具有或沒有已知心臟病之個人而言,心跳數增加與心因性猝死症(SCD)之關連性,是獨立於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身體活動程度(level of activity)之外。至於這個關聯性的潛在原因仍是不清楚,可能是副交感神經之活性低下有關。
由24小時霍特式心電圖所計算之平均心跳數,並未顯示與猝死症的關聯性。反而是隨著標準式心電圖機器所測得平均心跳數之增加,猝死症的機率也逐步增加。
台灣隨著人口日益老化,有關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之患者日益增加,對社會及家庭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找出治病的機轉,減緩病程發展,還是目前十分重要的課題,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除了動作遲緩、四肢僵硬之外,還會有非運動方面的疾病,其中已成為的蠕動緩慢(便祕)最為常見。
這些腸胃道症狀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之前驅症狀。甚至於動作失調十幾年前即已存在,現階段的醫學證據顯示,遺傳性巴金森氏症基因突變以及環境危險因子的交叉作用,造成腦部灰質處多巴胺神經細胞阿發突觸蛋白之堆積,亦稱為路易士體物質之堆積,導致神經元漸進式的缺失。最近醫學研究發現,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種為重要危險環境因子之一。藉由特殊腸道細菌之聚生以及細菌代謝物短鏈脂肪酸的沉積,加速大腦多巴胺神經元之退化,以及路易士體的累積。這些棲息在腸道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細菌叢全部基因訊息,為人體基因數量的百倍,腸道微生物菌種失調,不僅會產生多種腸胃道疾病,也會藉由某種途徑(腸道菌群-腸道-腦軸),產生免疫發炎反應、並經由迷走神經訊息之傳遞,影響腸道之運作,甚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之發生。
美國密西根州醫學研究所專家學者發表專文,針對瑞典國家健康數據庫進行分析,輸入之1964年以來大約1,700,000人口之醫療紀錄,以及美國849位人口的數據。該研究顯示在早期割除闌尾的民眾,十年之後罹患巴金森氏症之風險降低19%。至於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中已割除闌尾炎者,其發病時間平均延後3.6年。另外該醫學研究也發現在可能接觸到農藥的瑞典鄉下地區,割除闌尾部位的患者,其罹病風險減少25%。這就顯示闌尾部位可能在農藥暴露地區之環境風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闌尾儲藏了許多因免疫反應有關的腸道細菌,以及一種稱為阿發突觸核蛋白,許多巴金森氏症患者是腦部都出現這種蛋白質。在某些罕見的病例中,這種突觸核蛋白可以逃脫闌尾組織,直接進入大腦中,導致巴金森氏症。
傳統醫界之檢驗綱領,當心肌缺血患者罹患急性冠狀動脈堵塞症候群時,於發作後0至6小時期間,CPK數值會大幅攀升,同時於發作後6至12小時期間,GOT與LDH也會逐步攀升。此三項檢驗項目為臨床醫師診斷心肌梗塞最常使用的分子生物標誌。
心肌肌鈣蛋白(Cardiac troponin I, cTnI)是心肌細胞損傷或死亡之特異性生物標誌,cTnI數值升高與患者之死亡率以及復發性心肌梗塞之發作率增加有關。由於女性心臟重量較小,所以女性cTnI基準值要低於男性。但是目前醫界使用的cTnI基準值,作為診斷急性冠狀動脈堵塞症候群(Acute coronary occlusion),卻沒有區分性別之差異性。
(週一)上午 09:00~12:00 (週二)上午 09:00~12:00 (週四)上午 09:00~12:00 (週五)上午 09:00~12:00 (週六)上午 09:00~12:00 (週六)下午 14:00~18:00 (週三)晚上 18:30~21:30 電話:(02)8281-3008 地址:新北市蘆洲區永樂街38巷 42弄6號1樓(靠近永平公園) 王子醫師諮詢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