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女士,38歲,單親媽媽,主訴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之間破了一個洞,平時用力工作或爬樓梯時就會引發喘息困難。患者本身是由他老母親陪同而來,並攜帶著壹位八歲大的小女孩,在省北內科門診候診室等了三個多小時,才輪到她們看病。在問診過程中,我了解到她家境清寒,目前僅靠打零工來補貼家用,一家三口,相依為命,情況令人十分同情。


 


我在初診時進行聽診,在當事人左邊第三肋間就可以聽到第三級收縮期中期的雜音,心音第二聲有固定的分裂聲,不受到任何呼吸的影響,而且肺動脈瓣關閉聲(P2)的強度明顯增加。我用右手心進行觸診時,發現患者胸廓有右心室鼓起之現象(RV heave),而且心音第二聲可以觸摸得到,顯示當事人有右心衰竭合併肺動脈高血壓。於是我為她開立壹系列的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檢查,以及霍特氏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報告呈現右心室耗損(RV strain),在右邊胸前區導程出現RS波形,QRS電軸是右軸偏斜(RAD)。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右心室及左心室均有明顯擴大,胸部血流量明顯增加,並且有主動充血的現象,肺門及肺動脈均呈現腫脹,意謂著當事人已經有明顯的肺動脈高血壓。彩色心臟超音波證實心房中膈缺損,係屬第二型卵圓口開洞,大小約2.52.5公分,我們還清晰看見有一股激流(Jet)由左心房噴射注入右心房中,而且心室縱膈與左心室後壁還會出現奇異式運動(Paradoxical movement)。於是我們安排當事人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原本我們準備在心導管檢查完成之後,請台大心臟外科教授來本院為她進行手術,期盼能夠穩住病情的發展。


 


心導管前半段進行的還算蠻順利的,導管是由患者右股靜脈穿刺後進入,經過下腔靜脈,抵達右心房,我們在右心房的上部、中部、下部各取二個抽血樣本,檢驗當事人的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結果發現右心房中部及下部的血氧飽和度為87﹪與88﹪,而右心房上部的血氧飽和度卻上昇至92﹪與93﹪,增加的幅度大約為5﹪,這就明顯左右心房之間確有溝通,才會有左心房乾淨的血液注入右心房較為骯髒的血液中,導致血氧飽和度之驟昇(O2 step up)。接下來我們順勢將導管繼續推進,進入到左心房腔室內,卻卡到腔壁某個死角處,我們扭轉導管時,想要旋轉九十度的角度,意圖進入左心室,卻沒想到在導管操作過程中,一度卡在左心房腔壁上,患者立即發生休克,血壓下降至70/50毫米汞柱,隨即伴隨而來的是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我們立即施行心臟電擊器十餘次,配合人工復甦術,急救一個半小時,依然回天乏術。


 


心房縱膈缺損是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約佔三成左右。這其中有四分之三是屬於第二型卵圓口開洞,有二成係屬於第一型開洞,還有百分之五是腔靜脈竇開洞。臨床上還會合併二尖瓣脫垂、肺動脈瓣狹窄,以及二尖瓣閉鎖不全等疾病。大部分先天性心房縱膈缺損的患者,在二十歲之前死亡的病例屬於少數,但到了是四十歲以後,每年的死亡率增加為百分之六。由於左心房的血液經由心房縱膈缺損會跑到右心房內,造成右心負荷量增加,經年累月下來會形成右心室肥大、肺動脈高血壓以及心房不整脈。


 


單純性心房縱膈缺損的首選治療方式就是手術,使用貼夫隆(Teflon)貼片,於心房破洞處把它縫合起來,手術最好是在二十歲以前進行。另一種治療方式就是選擇心導管方式,使用殼式阻塞器(Clamshell occluder)將心房破洞加以填補起來。基本上手術後仍需密切追踪,尤其是針對罹患慢性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病患,仍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這位患者在接受心導管檢查過程當中,不幸發生意外事件,有可能是導管卡在心房腔壁,造成出血及心包腔填塞(Candiac tamponade),導致心因性休克而死。事後我請社會服務室代為申請急難救濟金,以及向社會局申請清寒補助款,並向院方爭取意外事件補償金,醫療團隊也發動院內同仁踴躍樂捐。當時我們確實動用各種有形的資源,全力幫助這個破碎的家庭,渡過這個不幸的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