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應女士,52歲,到省北心臟科門診就醫,主要目的是高血壓的診療。初診時,患者一開始就表明好幾個醫師都量不到左手的血壓,右手量測的血壓值180/100毫米汞柱,於是我為她開立鈣質拮抗劑(Diltelan)以及利尿劑(Indapamide),每天壹次,每次各壹粒。從此之後患者血壓均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附近。


 


        臨床上患者主訴關節經常酸痛,尤其是手腕及膝關節處。患者還抱怨寒流來襲時,雙手指甲會呈現紫色發紺,而且合併雙手冰冷的現象,當我為患者從事物理學檢查時,當事人的左手肌力是較為減弱,而且在左鎖骨下動脈的中間部份可以明顯聽到收縮期雜音。抽血檢驗發現當事人罹患輕度貧血,紅血球沈降速率明顯增加,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反應。在第二次複診時,我就告知她,臨床診斷為塔卡壓素氏動脈炎(Takayasu’s Disease),導致左邊鎖骨下動脈中段的堵塞,造成左手脈搏及血壓量測不到。另外我還告知當事人,她還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雷諾氏症候群(Raynaud phenonmena),需要照會風濕免疫科的專家。


 


        患者在我們的安排之下,轉診到臺大醫院心臟科,住院後接受心導管檢查,結果證實左鎖骨下動脈的中段有一節長達二公分的堵塞,幸虧周邊有數條側枝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的支援,供應左邊上肢的血液運輸。另外在病患腹腔血管攝影中發現,左腎動脈主幹也有一個堵塞60%的狹窄病變,可能與當事人的高血壓有密切關聯,由於患者偶而會發生間歇性視力喪失,大約二、三分鐘之後,視力再度恢復,於是我們為她安排視網膜動脈血管攝影術,發現兩眼血管均有多處血管斷流之現象,表示視網膜中央動脈也被侵犯。


 


        無脈搏病症,是日本眼科醫師所發現的疾病,故亦稱為塔卡壓素動脈炎(Takayasu’s Disease),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為八至九比一,發病年齡大多在四十歲以後,以東方人居多。早期發作時,患者會有發燒、半夜流汗、倦怠、噁心、嘔吐、體重減輕、脾臟腫大、關節酸痛、皮膚紅疹等等症狀。一旦動脈發炎開始進行,上肢發麻及走路跛行的現象,就會逐漸地出現,嚴重者還會合併起坐性暈眩、心因性昏厥症、腦部缺血、狹心症、主動脈閉鎖不全、重度高血壓、視網膜病變以及腸骨動脈堵塞等等症狀。一般而言,這類患者的預後不佳,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診斷後五年之間會死亡。


 


        經過臺大醫院的詳細檢查,患者又再回到我的診間。由於她有動脈發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為她開立類固醇葯物(Prednisolone)早晚二次,每次二粒,以抑制體內發炎的進行。患者連續治療三年之後,由於搬家的緣故,就沒有繼續來院就醫,從此音訊全無,生死未卜。二十年之後,醫療科技突飛猛進,心臟內科的氣球擴張術應用在無脈搏病症之動脈阻塞方面,已經展現出十分不錯的成績,再配合免疫抑制劑葯物的開發,可為這類病患帶來無限的曙光與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