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巴金森氏症患者急遽攀升,在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據官方統計2015年患者數約占全台大於65歲老年人口之1~2%,大約有10萬人口。

 

巴金森氏症患者平均發作年齡為60歲,在50歲以前就發病者,相對較少。患者症狀為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走路變慢、步態不穩、面無表情、臉部僵硬、字跡變小、聲量變低、說話模糊、聲調變平。

 

巴金森氏症患者症狀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生顫抖或僵硬,日常生活未受影響。第二期:雙側肢體發生顫抖或僵硬,身體姿勢之平衡正常。第三期:無法維持穩定的姿勢,包括突然轉身時步態不穩。第四期:病人可站立或行走,但是體能活動嚴重困難。第五期:患者大多臥床,或仰賴輪椅,必須有人照料其日常生活。

 

巴金森氏症之治療除了藥物療法、腦部深部刺激、注射疫苗、幹細胞植入術之外,規律性有氧運動至為重要,有氧運動包括跑步、騎單車、游泳、健走等等。巴金森氏症的病情進展與發病期間之長短無關。倘若病患按照醫囑定期吃藥,配合規律性的有氧運動,再加上心理建設,不少病患停留在第二期或第三期。倘若患者未能好好吃藥及規律運動,有可能很快病情就進入第五期,大多仰賴輪椅及看護。專家學者均建議打太極拳,可以增進患者動作之協調性與平衡感。

 

近幾年來,專家學者認為巴金森氏症是腸道微生物菌落群聚所造成,每日順利排便與服用有益菌,也許有所助益。保持心情開朗,從事社交活動,繼續職場工作,規律有氧運動,也許都有正面的意義。

arrow
arrow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