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案例分享(一) : 保健食品與運動,搭配輔助性療法改善失調

王先生,67歲,患有巴金森氏症,病史長達7年,患者每週定期量測自律神經,自2019年7月起,發現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明顯低於標準數值。

分析此時期患者症狀,首次出現異常喘息,以及右小腿發熱與腫脹持續一週,經肺部電腦斷層掃描與週邊血管超音波檢查,診斷為下肢靜脈栓塞引發肺梗塞,可能原因為患者自2019年4月2日進行右髖關節置換,術後跌倒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導致。

患者於2019年8月27日完成下肢靜脈栓塞清除術,因術後拔針不慎,發生上肢肱動脈出血,花費兩週時間止血,造成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持續低於標準數值。

患者自2019年9月2日接受共振波試驗療程之自律神經導程,每次40分鐘,每週5次,連續4週,因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無明顯提升,自108年10月2日調整共振波試驗療程為巴金森氏症導程,每次58分鐘,每週3次,連續4週,加上服用榖維素,1次1顆,1天2次,以及每日運動30分鐘,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開始有提升之趨勢。

患者自2019年11月8日接受氫分子試驗療程,每次氫呼吸2hr(濃度0.6%),每週5次,連續2週,持續服用榖維素,調整劑量為1次2顆,1天2次,以及延長每日運動為50分鐘,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出現明顯提升。

患者自2019年12月3日持續接受氫分子試驗療程,調整每次氫呼吸2hr(濃度3%),每週5次,連續2週,加上氫膠囊每次3顆,1天1次,持續服用榖維素, 1次2顆,1天2次,以及持續每日運動為50分鐘,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接近正常標準數值。

患者自從改善下肢靜脈栓塞引發肺梗塞之病情,並服用榖維素提升副交感神經,與搭配輔助性療法,自律神經SDNN之量測數值已達到標準數值。

 

  • 案例分享(二) : 解除壓力,從失調回歸正常

李女士,36歲,過去2年主訴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失眠與耳鳴等症狀。心電圖定期檢查顯示正常,心臟超音波定期檢查顯示二尖瓣脫垂合併輕度閉鎖不全,長期服用輔酶Q10(Neuquinon)、β阻斷劑(Inderal)、γ-氨基丁酸(GABA)、抗焦慮(Alprazolam, Erispan)與治療耳鳴(Cinatin)等藥物。

由於患者病情控制不穩定,每次回診安排量測自律神經。2017年1月12日第一次檢測結果出現為第六a型失調(單純性交感神經旺盛),一般與焦慮緊張有關。透過問診,了解患者更換工作近半年,由於新工作的輪班制度,以及小孩照料問題,無法充分休息,導致情緒緊繃。

患者於2018年4月18日第二次檢測結果出現第四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均增加),透過問診,了解患者長期面臨家庭壓力,包括夫妻失和與小孩照料等等。經夫妻溝通與宗教力量,夫妻失和問題歷經5個多月漸漸好轉,但患者於2018年10月面臨母親過世,傷痛欲絕,2019年1月26日第三次檢測結果仍出現第四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均呈現增加)。

患者於2019年4月再度更換工作,新工作無須輪班,還可於工作中進行律動的復健運動,夫妻維持良好溝通模式,擁有共同信仰,患者漸漸走出母親過世的傷痛,2019年11月30日第四次檢測結果出現正常。

患者找出導致自身自律神經失調主因- 「家庭壓力」與「工作壓力」,成功解開夫妻心結與找到合適工作環境,讓失調的自律神經順利恢復正常。

 

  • 案例分享(三) : 甲狀腺亢進之自律神經失調罕見案例

顏女士,46歲,主訴心悸、胸悶、呼吸困難、耳內脹脹感覺長達一周,失眠已經三天,並且抱怨最近一個月瘦三公斤,臨床診斷為甲狀腺亢進。

患者於2019年6月25日抽血,甲狀腺素荷爾蒙數據呈現中度甲狀腺亢進,但是自律神經檢測卻出現第三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均低下) ,依照王復蘇醫師提出的自律神經失調分類法,甲狀腺亢進患者,通常為第四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均呈現增加),兩者數據背道而馳。

患者服用抗甲狀腺亢進藥物TAPAZOLE  2#TID 三個月,於108年9月25日回診抽血,甲狀腺素荷爾蒙數據呈現藥物性甲狀腺低下,故改為TAPAZOLE  1#TID,再服用三個月。患者於2019年12月17日回診抽血,甲狀腺素荷爾蒙數據呈現正常,自律神經檢測則出現第四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均呈現增加),此種案例較為罕見,患者須每三個月定期追蹤。

 

  • 案例分享(四): 甲狀腺恢復正常之自律神經失調案例

李女士,48歲,既往病史是20年前因甲狀腺多發性結節,接受三分之二甲狀腺切除術。最近主訴2個月內體重增加約15公斤,甚至近幾周內,自覺呼吸困難,胸部有壓迫感,兩側下肢呈現黏性水腫,2019年8月16日至宜興診所就診。

2019年8月16日患者抽血檢測發現游離型T4稍微偏低,維持先前服用甲狀腺素(ELTROXIN)每日一粒。2019年9月20日,患者抽血檢測發現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繼續服用甲狀腺素(ELTROXIN)每日一粒。2019年12月9日,患者抽血檢測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將甲狀腺素(ELTROXIN)劑量由每日一粒減為每日半粒,2019年2月24日,患者抽血檢測發現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繼續維持甲狀腺素(ELTROXIN)劑量每日半粒。

為了進一步了解患者甲狀腺功能與自律神經調控的關聯性,2019年9月20日與2020年3月2日加測自律神經HRV,其檢測結果均呈現第三型失調(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與副交感神經活性均降低)。患者在這兩次時間點時,甲狀腺功能已恢復正常,但是自律神經檢測為三低型!意味著自律神經的恢復比甲狀腺素的恢復較為緩慢。

 

  • 案例分享(五): 漫長治療過程,配合醫師用藥指示與改善生活型態,自律神經失調終究獲得改善

吳先生,64歲,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與僵直性脊椎炎。2018年1月12日至宜興診所就醫,主訴心跳過快,最大心跳次數為200次/分鐘。靜止性心電圖呈現頻發性心房早博,心臟超音波顯示二尖瓣脫垂,合併輕中度閉鎖不全。患者經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e 1# QD及抗二尖瓣脫垂藥物Neuquinon 1# TID,狀況已經穩定下來。

經7個月後,患者因呈現焦慮、恐慌、憂鬱與失眠等症狀,2018年8月6日再度至診所就醫,開始定期接受自律神經檢測與調適,2年共進行22次自律神經檢測,依據數據結果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8/08/06~2019/01/24),屬於典型糖尿病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數歸類於第五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及副交感神經活性明顯下降、交感神經活性輕度下降)或未分類。患者持續服用糖尿病藥物,控制病情。

第二階段(2019/02/01~2019/03/09),屬於嚴重失眠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數歸類於第三型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交感神經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均呈現降低)或第一型失調(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患者服用保健食品穀維素 1# BID、GABA 2-3# HS,以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另外服用抗焦慮藥物及助眠藥物組合,包括Trazone 1# HS、Rivotril(2mg) 1# HS 、Lexatan(3mg) 1# HS、Stilnox(10mg) 1# HS。

第三階段(2019/03/30~2020/01/13),屬於病情穩定改善期,大多數歸類於第七A型失調(單純性交感神經活性降低)或第二型失調(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患者副交感神經活性已大幅提升,睡眠品質也獲得改善。

患者經2年漫長的治療過程,積極配合醫師用藥指示,適時調整藥物,與搭配保健食品,加上定期有氧運動,培養休閒活動,放慢生活步調。除此之外,患者充分與醫師諮商,獲得心理支持,自律神經失調之痼疾終究獲得改善。       

 

  • 案例分享(六) : 典型的輕中度糖尿病患者之自律神經失調

李先生,76歲,罹患糖尿病近8年,攝護腺癌於16年前手術切除。2017年9月1日患者因胸前區有壓迫感,已經持續2~3個月,至宜興診所就醫,心電圖檢查發現在V2~V6,I和aVL導程出現T波倒置現象,顯示心肌缺血,因此開立貝他阻斷劑(Nebilet) 和輔酶Q10(Neuquinon),控制血壓維持於110/70mmHg。 

患者在宜興診所同步接受糖尿病治療,經長期服用Amaryl #1 BID與Glucophage #1 BID,空腹血糖值控制在120~140mg/dl之間,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0~6.2 % 之間。為了掌握糖尿病病情的變化,2018年9月13日患者接受自律神經檢測,其量測結果為第五型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及副交感神經活性明顯下降、交感神經活性輕度下降) ,屬於典型的輕中度糖尿病患者之自律神經失調類型。 

2019年8月3日患者再度接受自律神經檢測,其量測結果屬於第二型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活性下降、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比較前後兩次自律神經檢測數據的變化,患者的交感神經活性下降,與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以及長期服用貝他阻斷劑(Nebilet)有關;患者的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主要與睡眠品質的改善,以及大幅提升運動的強度有關。 

由於患者的血糖與血壓控制良好,經由自律神經檢測的追蹤,可預期患者的糖尿病與冠心病尚未出現惡化,自律神經檢測的各項數據可作為慢性疾病預後的指標!

 

  • 案例分享(七) : 更年期婦女之自律神經失調

謝女士,54歲,罹患高血壓,服用降血壓藥物(Edarbi)已經二年,患者52歲停經,未曾補充雌性素,2019年6月15日至宜興診所就醫,主訴心悸、胸悶、大量冒汗、臉部潮紅、身體發熱、心情低落、焦慮、恐慌、暴躁等症狀,長達一年,臨床診斷為更年期症候群。

由於更年期症候群與自律神經失調具有相關聯性,因此安排患者進行自律神經檢測,其檢測結果屬於第五型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總體活性及副交感神經活性明顯下降、交感神經活性輕度下降) 。更年期婦女副交感神經活性下降,與體內缺乏雌激素有關,因此開立大豆異黃酮早晚一粒,補充部分雌激素,提升副交感神經。另開立抗焦慮藥物(Erispan) 早晚半粒,解除煩躁、坐立不安等現象。 

更年期婦女補充雌激素可緩解生理功能老化,並減低心血管疾病機率,透過自律神經檢測可作為更年期婦女生理功能與雌激素補充之評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子醫師 的頭像
    王子醫師

    王子醫師部落格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