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是傳統上用來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的工具,然而2D的影像對於血管壁,斑塊的構造評估都還是有所不足,因此發展了血管內影像學技術,包括血管內超音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都可以用來觀測冠狀動脈內的結構,分析病灶的特性、大小、長度及位置,用來幫助醫師放置支架及了解置放後的結果,使介入手術達到更完善的效果。

 

哪些病人應該使用血管內影像學技術

目前有隨機對照研究證實在病灶較長(Long Lesion)及冠狀動脈慢性全阻塞使用血管內影像學技術能改善病人的預後,其他專家共識建議使用血管內影像學技術的時機表列如下:

 

診斷及評估冠狀動脈內的病灶

●專家共識

§血管攝影看不清楚無法分辨的病灶(冠狀動脈剝離、鈣化、血栓)

§評估左主幹冠狀動脈狹窄

§複雜的血管分叉(Bifurcation)處病灶

§評估急性冠心症的致病性血管病灶(Culprit Lesion)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指引及治療效果最優化

●有隨機對照研究證實

§病灶較長(Long Lesion)

§冠狀動脈慢性全阻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專家共識建議

§急性冠心症病人

§左主幹冠狀動脈病灶

§兩支支架分岔處

§置放生物可吸收支架

§腎功能不佳

 

鑑別支架失效的成因

§再狹窄(Restenosis)

§支架血栓(Stent Thrombosis)

 

文章:2018年歐洲介入性心臟學會對冠脈內造影(Intracoronary Imaging)臨床應用指引的專家共識

出處: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會訊107年7月P1~P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冠狀動脈 血管攝影 血栓
    全站熱搜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