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是傳統上用來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的工具,然而2D的影像對於血管壁,斑塊的構造評估都還是有所不足,因此發展了血管內影像學技術,包括血管內超音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都可以用來觀測冠狀動脈內的結構,分析病灶的特性、大小、長度及位置,用來幫助醫師放置支架及了解置放後的結果,使介入手術達到更完善的效果。
哪些病人應該使用血管內影像學技術
目前有隨機對照研究證實在病灶較長(Long Lesion)及冠狀動脈慢性全阻塞使用血管內影像學技術能改善病人的預後,其他專家共識建議使用血管內影像學技術的時機表列如下:
診斷及評估冠狀動脈內的病灶
●專家共識
§血管攝影看不清楚無法分辨的病灶(冠狀動脈剝離、鈣化、血栓)
§評估左主幹冠狀動脈狹窄
§複雜的血管分叉(Bifurcation)處病灶
§評估急性冠心症的致病性血管病灶(Culprit Lesion)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指引及治療效果最優化
●有隨機對照研究證實
§病灶較長(Long Lesion)
§冠狀動脈慢性全阻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專家共識建議
§急性冠心症病人
§左主幹冠狀動脈病灶
§兩支支架分岔處
§置放生物可吸收支架
§腎功能不佳
鑑別支架失效的成因
§再狹窄(Restenosis)
§支架血栓(Stent Thrombosis)
文章:2018年歐洲介入性心臟學會對冠脈內造影(Intracoronary Imaging)臨床應用指引的專家共識
出處: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會訊107年7月P1~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