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體內臟器性肥胖與動脈硬化之間具有強烈相關性。雖然腰圍最常被作為鑑定臟器脂肪組織總量與心臟代謝風險,但是這種工具缺乏直接測量脂肪組織的多寡,而且腰圍與皮下脂肪的關聯性勝過與臟器脂肪的關聯性。本文研究之目的是想要探討心包膜脂肪(EPA)在預測佛萊明罕風險分數(FRS)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方面,是否勝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腰圍(WC)。

 

土耳其萊茲地區塔夷醫學中心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心包膜脂肪可預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本文作者收錄331名接受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之評估,包括測量腰圍、身體質量指數、佛萊明罕風險分數,並且運用心超儀器測量心包膜脂肪厚度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而代謝症候群分數評分係由各項風險因子分數(MS risk factor scores)之加總。

 

作者發現針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頸動脈斑塊而言,心包膜脂肪(EPA)之ROC曲線下方面積,與佛萊明罕風險分數(FRS)類似,卻高於體重、腰圍、身體質量指數等危險因子。結論男性、年齡、低密度膽固醇、心包膜脂肪厚度均是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之獨立預測指標。而男性、年齡、血中尿酸濃度、心包膜脂肪厚度均可明顯預測頸動脈斑塊之存在與否。

 

出處:Acta Cardiol Sin 2019: 35: P32~41

文章: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predicts carotid IMT independently of BMI & waist circumference

arrow
arrow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