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全人口中平均每100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的比例愈高。心房顫動可粗分成陣發性(paroxysmal)及持續性(persistent)兩種。雖然心房顫動發作時,一般心電圖即可確立診斷,但陣發性心房顫動由於發作的時間不固定,常成為心房顫動診斷的死角。研究也發現,有將近1/3到1/4的心房顫動患者是無症狀的。由於無症狀者接受醫師診治的比率較低,發生腦中風的機會也相對較高。如何提高心房顫動的檢出率,給予包括預防腦中風及心臟併發症的治療,是目前相當受到各國衛生單位重視的問題。由於傳統心電圖及24小時心電圖對於陣發性心房顫動病患的檢出率甚低,越來越多的醫療單位採取監測時間更長的心電圖檢查,如監測數週的貼片心電圖(patch electrocardiogram)或數年的植入式心電記錄器(loop recorder),以提高心房顫動的檢出率。

心房顫動的初期治療以藥物為主,除了根據腦中風風險給予口服抗凝血劑外,在心跳的控制上可分成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及心跳速率控制(rate control)兩種。一般而言,對於年輕,罹病時間短且心臟無合併其它結構性病變的患者,儘量以心律控制為目標。簡而言之,就是給予抗心律不整藥物抑制心房顫動的發生。但對於年長,罹病時間長且合併心臟結構病變的患者,在評估恢復正常心律的機會不大時,可考慮以藥物控制心跳和心房顫動和平共處。

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機率可達常人的五倍,在台灣,平均每五、六位中風患者就有一位是心房顫動引起,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是心房顫動患者預防中風最重要、有效的方式。針對個別患者計算CHA2DS2–VASc score,當男性大於等於一分、女性大於等於兩分時,我們建議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較傳統抗凝血劑(warfarin)使用方便,對於包括台灣的亞洲族群,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較傳統抗凝血劑伴隨更低的出血風險,尤其是後果嚴重的顱內出血。經導管心房顫動電燒手術或心律不整藥物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但是對於預防中風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這些患者術後可能還是應根據 CHA2DS2VASc score 評估是否應接受抗凝血劑預防中風。

有些患者服用抗凝血劑造成嚴重出血,因而無法長期服用,或者服用抗凝血劑,仍發生中風。過去文獻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因肝腎功能不佳,年邁以及過去出血病史的原因,並不適合長期使用此類抗凝血藥物針對這些患者,置放左心耳封阻器是替代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的重要替代選擇。近年來,經皮左心耳封堵手術治療對於年邁或因出血問題而不適合抗凝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能有效預防中風和減低死亡率。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與左心房連接。它的大小和形狀差異很大。在心房顫動患者中,其中約九成的血栓位於左心耳中。

近年來由於心導管消融術(catheter ablation)的進步,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病患,也可考慮接受心導管肺靜脈隔離(pulmonary vein isolation)手術,以減少或根除心房顫動的發生。對於年輕,罹病時間短且無心臟結構性病變的患者,也可考慮在第一線施行肺靜脈隔離手術,以達到即早根除的目的。肺靜脈隔離術除了以傳統導管消融手術進行,近年來有許多針對肺靜脈隔離術而發展的新技術,例如冷凍氣球消融術(cryoballoon ablation)。臨床證實冷凍氣球消融術可在較短的手術時間內達到和傳統導管消融術相仿的成效與安全性。

誠然,藥物和消融手術是心房顫動治療重要的一環,但心房顫動的治療是全面性的,健康生活形態的建立,原因的探查,危險因子的控制,生活品質的提升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

出處: 臺灣醫學會第113屆總會演講摘要

arrow
arrow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