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
很多人經常感到倦怠、疲勞、發熱、盜汗、頭痛、頭暈、心悸、失眠、胸部有壓迫感、心悸、胸悶、胸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便秘、焦慮、恐慌、憂鬱等等,雖然有一大堆的抱怨,可是到醫院檢查,卻沒有發現異常的現象,於是臨床醫師就會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之患者往返奔波於各大醫院就醫,就是找不到一個答案,也得不到解決方案,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般,求助無門。
1996年,歐洲心臟學會制定自律神經檢測綱領,並且規定收集患者五分鐘正常心跳之標準流程,然後才有自律神經檢測的儀器。所謂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才有正式的科學工具。
至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理、藥物的服用、保健食品的選擇、有氧運動的鍛鍊、休閒活動的培養,以及其他自然療法的搭配。治療期間輕度患者二至三個月,中度患者三至六個月,重度患者六個月至一年。一般而言,找到專業的醫師,接受全方位治療方案,徹底調整生活方式,大致上預後良好。
自律神經的失調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其實近年來我們發現臨床上的疾病與自律神經有密切關聯。自律神經的失調會導致疾病癥狀的發生,例如:二尖瓣脫垂所引發的胸痛,其實與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有關。大腸急躁症其實與慢性焦慮與憂鬱有關,進而影響到自律神經的活性,導致腸胃道蠕動的混亂。部分昏厥症,是與迷走神經的活性過高所引發的,例如抽血、劇痛、行軍、聽訓等。心臟衰竭患者,合併心跳過速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因為心臟代償的機制促進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
反而言之,有些疾病的確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譬如,中重度糖尿病患者,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以及副交感神經活性都會明顯下降;更年期婦女,副交感神經活性明顯下降,交感神經活性輕度上升。
前一天夜晚難以入睡,會導致當事人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前一天夜晚數次半夜驚醒,會導致當事人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長期的失眠患者,上述兩種現象經常會合併發生。
自律神經系統
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是受到外在環境及人類感官、情緒所左右,這兩者主要操控人類的心跳、血壓、體溫、腸胃蠕動、排汗、排尿、性行為等等,這些動作都不是意志力所能控制的,而是我們身體自然而然就能夠感受到實際的需求,即時做出適當的反應。
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胃腸蠕動變慢、體溫上升、大量/手掌流汗、血壓升高等,致使身體的主要系統活動力增加,以便應付外來的緊急狀況,例如:壓力、焦慮、緊張、恐懼等等。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是與交感神經相反,使心跳變慢、呼吸緩慢、腸胃蠕動變快、血壓下降等,致使身體的主要系統活動力降低,並且配合身體休息與睡眠的狀態。
交感與副交感的交互作用剛好達到平衡狀態,使得神經系統既可以應付壓力,又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當交感神經過度刺激時,副交感神經自然會出現,發揮中和效應,以期達到平衡狀態。根據時間醫學的原理,當白天艷陽高照時,需要集中精神打拼,交感神經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心跳,提升整體的熱量消耗。當夜晚夜幕低垂時,自然而然副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抑制血壓心跳,減少熱量的消耗,進行身體器官的修復。若是長期處於高度的壓力,就會使得交感神經過度反應,因而造成失衡的現象。反之,若長期處於低壓力的狀態下,也會造成倦怠懶散、直打哈欠、精神不濟,長期下來會變得沒有活力、心情低落。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有六種具體的方法
第一,適當紓解壓力: 藉由音樂、閱讀、旅行、電影、水療等等。
第二,調整工作型態: 控制工時、減少加班、減少輪班、避免久坐、改善環境。
第三,從事有氧運動: 球類、游泳、慢跑、健走、踩腳踏車,每週至少五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
第四,改善睡眠品質: 晚上十一點就寢、早睡早起、每天睡足七個小時,切勿熬夜。
第五,改善生活方式: 放慢腳步、紓壓管道、注重養生、保持愉快、鍛鍊體能。
第六,服用保健食品,包括榖維素、魚油、氨基丁酸(GABA)、人蔘皂甘等等。
歡迎針對上述疾病有疑慮者,可至門診諮詢王子醫師
🏥 · 宜興診所
📞 · 電話: (02) 8281-3008
🚑 · 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永樂街38巷42弄6號1樓
👨🏻⚕️ · 醫師專長: 心臟內科、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症、心律不整、自律神經失調、抗衰老、糖尿病、減重、睡眠障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