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症狀及分類

頸動脈狹窄依照症狀之有無,可分為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及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定義為在過去6個月內,因頸動脈狹窄導致特定區域腦部血流受阻,而產生暫時性腦缺血(或中風等相關症狀。這些症狀主要可分為視覺症狀及大腦半球症狀,前者包含狹窄同側之單眼暫時失明、暫時性黑矇、永久視力喪失;後者包含狹窄對側偏瘫。

頸動脈狹窄根據狹窄程度,可分為狹窄程度介於50%69%的中度頸動脈狹窄 ,以及狹笮程度至少70%的重度頸動脈狹窄。也有一些治療指引將狹窄程度小於50%的有症狀頸動脈狹窄及狹窄程度小於60%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定義為低度頸動脈狹窄(low-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頸動脈狹窄的程度愈高,產生暫時性腦缺血或缺血性中風的機率也愈高,在5069%的狹窄,其機率為8.2%,在7089%的狹窄,其機率為10.7%,在9099%的機率為19.3%

流行病學

頸動脈狹窄在一般族群中的盛行率約為3%。台灣的社區研究發現,盛行率約為

3.8%。狹窄程度5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在小於50歲的族群中,男性的盛行率約為0.2%,女性的盛行率更低。在大於80歲的族群中,男性的盛行率約為7.5%,女性的盛行率約為5%

而頸動脈狹窄的風險因子包含年齡、男性、高血壓、糖尿病、抽菸、高血脂、血管疾病病史等。

診斷與篩檢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必須侬靠影像學檢查,在過去,標準的診斷方式為傳統的腦血管攝影,為一侵入性的檢查。目前常用的檢查為非侵入性的檢查,包含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磁振造影血管攝影等等,各項檢查中又以超音波最為簡便,最適合作為篩檢工具。頸動脈超音波的準確性,在中度的頸動脈狹窄,其敏感度(sensitivity)98%,特異度(specificity)88%;在重度的頸動脈狹窄,其敏感度為90%,特異度為94%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的建議,反對在一般的成人族群,進行無症狀頸動胝狹窄的篩檢。適合接受篩檢的族群為已知患有血管硬化疾病的患者,包含周邊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動脈粥狀硬化性主動脈瘤之患者;或具有至少兩個如下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史、60歲以下動脈粥狀硬化家族史、中風家族史。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主要包含藥物治療、血管介入性治療、生活型態調整等。藥物治療包含抗血栓藥物、降血壓藥物、降血脂藥物及降血糖藥物;血管介人性治療包含頸動脈丙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及頸動脈支架置放,為侵入性的治療;生活型態調整包含戒菸及運動。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根據狹窄的嚴重程度及相關症狀之有無,有不同的治療策略,必須依照病人的意願及條件進行醫病共享決策。

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的治療指引,對於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若狹窄程度在60%99%之間,經考量患者下列條件後,可考慮進行血管介入性治療併用最佳化藥物治療,這些條件包含:預期餘命是否大於五年、解剖構造是否適合介人性治療、是否有中風風險較高的特徵等

若狹窄程度小於60%,或已完全阻塞,則建議採取最佳化藥物冶療。對於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若狹窄程度小於50%,建議採取最佳化藥物治療:若狹窄程度介於50%69%,除了最佳化藥物治療,可考慮進行血管介入性治療;若狹窄程度在70%99%之間,建議血管介入性治療併用最佳化藥物治療。

最佳化藥物治療的目標是達成中風的初級預防,在抗血栓藥物的方面,建議在有症狀的患者使用每日75325毫克的aspirin,至於無症狀的患者,能有某些治療指引建議同樣可以使用每日75325毫克的Aspirin。在降血脂樂物的万面,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降至小於70mg/dL,或者將低密度膽固醇介於70135mg/dl的患者下降至少50%,某些治療指引建議將低密度贈固醇降至小於100mg/aL,若患者同時有糖尿病或中風病史則將低密度膽固醇降至小於70mg/dL。在降血壓藥物的方面,建議將收縮壓降至小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降至小於90毫米汞柱,針對糖尿病的患者,舒張壓需降至小於85毫米汞柱,美國心臌醫學會針對動脈粥狀硬化之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治療指引的建議,則需將血壓降至小於130/80毫米汞柱。

頸動脈内膜切除術為頸動脈狹窄的標準血管介人性治療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治療指引,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在有症狀的重度狹窄(程度70%以上)頸動脈狹窄建議執行;在有症狀的中度(狹窄程度在50%69%)頸動脈狹窄則證據較不明確,若手術前後期間中風或死亡的機率小於6%,可以審慎考慮後進行。手術後應同時接受最佳化藥物治療。頸動脈支架置放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替代治療選項,侵入性較低,目前較常被使用,而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頤動脈支架置放的效果並不遜於頸動脈内膜切除術,然而在年齡較大的族群(大於70歲),尤其是當解剖結構較不適合血管介入性治療時,頸動脈内膜切除術可能會有較好的效果。臺灣現行的健保規範,頸動脈支架置放可使用於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80%以上•或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60%以上。

狹窄程度大於50%的有症狀頸動脈狹窄及狹窄程度大於70%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建議應轉介專科(如心血管外科、神經內科等),評估血管介入性治療,即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支架置放,狹窄程度較輕的患者則應積極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並強烈建議其戒菸、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

隨著藥物治療的演進,僅接受最佳化藥物治療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患者,其中風機率逐年下降。近年的研究更顯示,單純接受最佳化藥物治療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患者,每年因頸動脈狹窄而發生中風的機率僅為0.34%1.4%。至於適合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族群,若同時併用最佳化藥物治療,相比僅接受最佳化藥物治療的患者,相對風險下降率(Relative risk reduction,RRR)更可達65%

結語

頸動脈狹窄在老年族群中為一盛行率相當高的疾病,在未發生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的患者中,因無特定症狀,不易察覺,多是發生腦血管事件後透過相關檢查而發現。頸動脈狹窄與冠狀動脈疾病丶周邊動脈疾病等同為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疾病,共享諸多風險因子,因此若能早期診斷,及早給予最佳化藥物治療及轉介高風險的病人接受血管介人性治療,可以大幅减少患者日後演變為中風的機率。目前指引雖然不建議對一般族群進行大規模篩檢,但若具前述的風險因子,完整評估病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後,可以考慮使用非侵入性的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等對於合適對象進行篩檢,期能減少中風的發生。

引用出處: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2022年第66卷第12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腦中風 高血壓 心血管
    全站熱搜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