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歐洲醫學研究證實,心肌梗塞患者合併心因性休克的治療方案,傾向於優先處理完致病性血管病灶,再看情形階段性處理後續病灶,如此能給患者較好的預後。

本文作者於2013年至2017年總共收錄686位心肌梗塞病人,均合併心因性休克,與可辨識之致病病灶,而且至少有兩條以上重要血管有顯著堵塞(>70%)。患者接受心導管攝影後,隨機分成甲乙兩組。甲組成員當下僅針對致病病灶作處理,其他病灶作階段性處理。乙組成員則作一次性全病灶之處理(Total revascularization)。排除患者包括單一病灶、嚴重腦部缺氧、休克大於12小時、急救超過30分鐘、腎臟衰竭。

本文結果發現,有關初步臨床成果甲組患者風險明顯低於乙組(45.9% vs 55.4% RR=0.83, p=0.01),所謂初步臨床成果係指30天內任何原因的死亡或接受腎臟替代治療。至於在次級臨床成果兩組則無明顯差異。所謂次級臨床成果則為包含初級臨床成果及心肌梗塞再發、因心臟衰竭而再住院、需執行冠狀動脈再灌注術、使用升壓劑、使用呼吸器等等。專家認為乙組成員(Multivessel group)明顯使用過的顯影劑,造成左心室容積增加,過度負荷量對於心臟功能有負面的影響。

arrow
arrow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