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疾病之非動作症狀分析如下:

 

1.幻覺:大都是屬於視幻覺,此乃無害的視錯覺。剛開始大部分人均知幻覺不是真實的,時間一久,是否是真實的就變得模糊了。此症狀一部分與藥物(Amantidine)有關,另一部分與負責視覺影像解讀的大腦區塊有關。幻覺通常發生在巴金森氏症發病數年之後。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胰腺癌占胰臟癌的95%,存活率小於7%,是所有癌症之中,存活率最低的。台灣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攝取高濃度的葡萄糖,會增加胰臟細胞內蛋白質糖化,減少核苷酸形成,造成基因組織複製與修復原料不足,進而導致基因損傷,使得致癌基因KRAS有機會突變,造成胰臟細胞癌化。

專家學者透過人類胰臟組織和小鼠實驗,發現罹患糖尿病之胰腺癌患者或小鼠,攝取高油、高糖食物後,病患胰臟組織與小鼠胰臟組織基因均出現損傷,再進一步分析,確實是出現KRAS基因突變。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FpEF是仍然保存左心室射出指數50%以上者,也是現今心臟衰竭最常見之一種。在美國它影響300萬成年人士,HFpEF的特徵是異常的舒張期功能。患者左心室的硬度增加,左心室舒張期鬆弛功能下降。造成腔室內壓力增加,合併腔室貯積功能下降。它會造成心房顫動與靜肺動脈高血壓的風險。而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均是HFpEF的危險因子。

HFpEF是一種非均勻性的症候群,在HFpEF之族群中,大約有45%糖尿的共病率。針對HFpEF而言,合併糖尿病會增加全死亡率,長期死亡率。專家發現在兩者之間確實有共同的病理機制。譬如鹽份滯留、代謝失調、骨骼肌功能減退、潛在性治療目標等等。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學研究發現有不少早期巴金森氏症在肢體動作之症狀出現以前,就已經經歷長期的其他口腔症狀困惱,臨床上難以察覺。譬如顱顏面運動功能衰退、講話聲音沙啞、音量減弱、聲音品質改變、咀嚼吃力、日間流口水等等。部分患者因為口腔運動功能減退,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語言溝通困難,社交活動困難,進而造成生活品質下滑。

 

作者介紹口腔運動功能之重要致病機制,以及早發的聲音症狀,藉由症狀評估與認識,提供患者接受早期聲音治療與訓練。醫界均知大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之凋亡,與巴金森氏症的肢體動作症狀有密切關係。但是,卻難以解釋口腔運動功能障礙之原因。專家發現中腦導管周圍灰質乃是負責調節下腦幹的內臟運動同步運動,負責控制聲帶張力及呼吸協調。近期研究阿發突觸蛋白堆積在導管周圍灰質之附近,造成患者口腔運動功能衰退之原因之一。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底特律亨利福特健康研究中心專家學者,於國際腦中風大會發表專文,指出為蜘蛛網膜下出血患者,進行單次腦室內注射Nimodipine 600mg,可以減少血管痙攣之風險,但並未達到初級功能性成果(primary functional outcome)。

蜘蛛網膜下出血患者(SAH)有七成會合併血管痙攣之併發症,大約有2成至3成會出現延緩性腦缺血神經障礙,臨床上標準治療為每4小時口服Nimodipine 60mg乙次,長達21天。本文作者收錄282位患者,罹患腦動脈瘤破裂引發蜘蛛網膜下出血,按隨機抽樣之原則,將病患分為兩組,甲組成員接受單次腦室內注射Nimodipine 600mg,乙組成員接受每4小時口服Nimodipine 60mg乙次,長達21天。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台灣國健署統計資料,2016年女性十大癌症中,乳癌排名第三,總共12,000名患者罹癌,政府推行早期乳房X光檢查,大規模的乳癌篩檢能降低41%之乳癌死亡風險,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早期(第0期至第2期)發現的乳癌,預後良好,存活率高,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目前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的婦女,免費提供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術。針對40歲以上,未滿45歲之婦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免費提供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術。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健署統計:糖尿病是我國十大死因排名第五名,平均每11人中就有1人罹病,全國有200多萬糖尿病病友,且每年增幅為25,000名新病患,糖尿病患者之死因大多數是心血管疾病所引起。所以醫師提醒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之外,血壓、血脂的控制也是至為重要,預防心血管疾病之發生!

台灣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指出剛剛診斷為糖尿病的新患者,十年內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之機率高達20%,罹患心臟病與冠心症的機率是一般人之24倍,罹患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增加3倍。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都比健康人減少12年壽命。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佛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在(更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本質是運用正向心理學,幫助人們改善生活品質。而且追求快樂是持續進行的過程,只要運用快樂學通則,轉變心態,化繁為簡,學習感恩,忘卻怨嘆,將注意力擺在讓我們快樂的事物及作法上,盡量減少不得不做的事,增加自己想要做的事,循序漸進地練習改變與嚐試改變,把握當下,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更快樂。

心理學教授賽麗格曼博士提出一個理論,快樂等於天生本質加上外在環境,再加上自主改變。人類藉由改變外在環境之刺激事件,或者學習以不同態度,或者以不同方式來面對,例如轉換跑道、避免與他人比較、提昇自我實力、改變做事方法、降低目標門檻,安排舒壓途徑,都能增加快樂的程度。

作家歐若黑在(慢活)一書中指出,人類盲目地崇拜偶像,反而造成許多反效果,導致許多人不快樂,以及若干文明病的發生。凡事不要一昧地追求快,也不要追求完美,應該追求工作與生活上的和諧與平衡,盡量以適當緩慢的步調享受工作與享受生活,這樣才能夠享受快樂的人生。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活得是否快樂,有50%取決於基因與早年生活經驗,有10%受到外界環境影響,還有40%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專家學者強調,民眾應該好好把握這40%自己能夠掌握的部份,創造幸福,擁抱快樂人生。下列是追求幸福學的六大祕訣:

第一、多問什麼「以及」什麼,突顯光明面:譬如新進員工會詢問,本公司的弱點是什麼?那裡需要改進?」以及「本公司的優勢是什麼?如何發揚光大?」即使遭遇挫折,也要運用「以及」邏輯,當事人詢問「那些部份遭遇瓶頸,需要如何突破?」以及「那些部份依然順暢,需要如何發揚光大?」

第二、改變詢問的內容,譬如「目前台灣經濟發展為何停滯?」,「上班族薪水為何不能調高?」,我們可以設法改變詢問的內容,「儘管大環境不景氣,為什麼有些中小企業還是可以成功?」「上班族薪水並未調高,但有人依然可存錢買車?」,改變問題的內容,就能看到不同事實的真相。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慶應大學研究團隊計畫進行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之移植,已獲厚生勞動部之批准,預計短期內展開,選擇對象為418歲以上,重度脊髓損傷2~4週之成人患者為臨床試驗對象。這些患者因運動或事故傷及背脊神經,導致腦部命令無法順利傳達至控制身體的神經細胞,進而喪失運動機能與知覺功能。

專家團隊使用儲存他人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培育出神經性幹細胞,再向患者損傷部位注射200萬個幹細胞,移植完畢後,將由研究團隊確認其安全性及效果。患者將進行術後復健訓練,改善四肢運動功能。並且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避免產生排斥反應。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