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與心臟衰竭是常見共病。心房顫動會增加腦中風、心衰竭住院率、死亡風險等等,此項試驗在於評估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患者,電燒治療之主要終點及次要終點之成效。

 

心房顫動患者藥物治療與電燒治療之比較(CASLE-AF試驗):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針對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而言,服用Rivaroxaban 15mg患者的全死亡率風險,似乎比服用Dabigatron 110mg患者多出一些。本篇研究係屬追溯性數據分析,仍須保留,須從事前瞻性研究方能定論。

 

本文作者運用健保局之資料,於201261日至2015531日期間,醫師針對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所開立的處方簽中,總共收錄13,505位服用Dabigatron 110mg患者,以及6,551位服用Rivaroxaban 15mg患者,從事人頭對人頭之比較,並且運用統計分析法進行初級分析與次級分析。藉由初級分析結果發現,服用Rivaroxaban 15mg患者的全死亡率風險比值(HR)是服用Dabigatron110mg患者的1.19倍。藉由次級分析結果發現,服用Rivaroxaban 15mg患者的全死亡率風險比值(HR)是服用Dabigatron 110mg患者的1.25倍。至於缺血性腦中風、顱內出血、腸胃道出血之風險,無論是初級分析或次級分析,兩組成員是類似的。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內臟器性肥胖與動脈硬化之間具有強烈相關性。雖然腰圍最常被作為鑑定臟器脂肪組織總量與心臟代謝風險,但是這種工具缺乏直接測量脂肪組織的多寡,而且腰圍與皮下脂肪的關聯性勝過與臟器脂肪的關聯性。本文研究之目的是想要探討心包膜脂肪(EPA)在預測佛萊明罕風險分數(FRS)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方面,是否勝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腰圍(WC)。

 

土耳其萊茲地區塔夷醫學中心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心包膜脂肪可預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本文作者收錄331名接受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之評估,包括測量腰圍、身體質量指數、佛萊明罕風險分數,並且運用心超儀器測量心包膜脂肪厚度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而代謝症候群分數評分係由各項風險因子分數(MS risk factor scores)之加總。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界人士均知急性冠狀動脈堵塞症候群(ACS),包括STEMINSTEMI兩種患者,均有其明顯的致病率與死亡率。本文即是調查台灣2015年至2018年醫界臨床處置的演變。本文作者收錄2008年至2010年以及2012年至2015年急性冠狀動脈堵塞症候群(ACS)患者全國登記案例,上述案例均於住院時接受PCI介入性治療,並探討此兩組患者接受臨床處置之差異。

作者發現在ST線段上升之心肌梗塞患者(STEMI)中,於上述兩段期間之Door to balloon間距縮短25分鐘,由中位數96分鐘降至71分鐘。而且複雜性的手術方法與藥物塗抹性之支架明顯增加。在ST線段上升之心肌梗塞患者(STEMI)與ST線段無上升之心肌梗塞患者(NSTEMI)中,兩段期間Onset to door之間距,均嫌太長。而且針對NSTEMI患者而言,其Door to balloon間距依然太長。雖然預防血栓之藥物開立處方率有增加的趨勢,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偏低,尤其是NSTEMI患者。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耳其卡拉布克醫學中心心臟科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針對冠狀動脈堵塞患者而言,心電圖aVR ST線段的上升與下降,意味著冠狀動脈之複雜性。本文作者收集236位罹患急性冠狀動脈堵塞患者,均接受冠狀動脈攝影術。同時心電圖也接受檢視,確定心電圖aVR導程ST線段的升降是否大於等於1mm。作者又將患者分為兩大族群,一組成員大於等於22,另一組成員小於22

該項研究參與者共計236位,平均年齡62.19+/-12歲,參與者中有87位(37%)擁有複雜冠心症,定義為擁有中高度Syntax score。參與者中有130位(55%)心電圖aVR導程出現ST線段升降大於等於1mm。作者利用多變數回歸退化分析,證實aVR導程出現ST線段升降大於等於1mm是決定中高度Syntax score(冠狀動脈複雜性)的獨立預測指標。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湖北武漢大學醫學院公衛研究所進行一項統合分析,收錄了十篇論文,總共收錄了三百萬參與者,追蹤長達數年至十餘年,結果發現15萬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作者證實:有過生產經驗之婦女與未曾生育過之婦女相比,前者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風險比後者高出14%,而且每次生產的經歷會增加4%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生產次數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現J形之關聯性,就每次生產增加5%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風險和4%腦中風風險。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紐約癌症研究中心,發表專文指出:癌症被診斷出來前5個月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率上升;被診斷前一個月腦中風及心肌梗塞之發生率上升至頂點。此研究係屬回溯性病案對照研究。至於原因不明。這意謂患者罹患心腦血管疾病之後,要小心半年內癌症的來臨。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些學者認為,避免睡前兩小時內服用晚餐,可預防血糖驟升,進而避免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之發生。日本歐卡雅瑪健康科學學院專家學者,在日本收錄超過1,550位健康中年人,三分之二超過65歲。作者發現約有16%之男性參與者,以及7.5%之女性參與者於睡前兩小時內服用晚餐。坐著觀察長達三年以上之久,並未發現參與者之糖化血色素有明顯的改變。

參與者第一年的糖化血色素的平均值為5.2,第二年及第三年的糖化血色素平均值為5.58,上述數據均在正常範圍之內。反而是血壓、血脂、運動量、菸、酒與糖化血色素的關係更為密切。由於日本飲食的時程均含大量蔬菜及清湯,而且每道菜的份量很少,不至於影響到糖化血色素。本文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本期期刊上。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雅德拉蒂醫學院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體重過重若採取低卡路里飲食及間歇性進食,其減重效果最佳,所謂低卡路里飲食係指攝取約70%每日所需之熱量,間歇性進食係指每週禁食三日,如此一來,即可獲得最佳減重效果,而其他婦女團體,包括僅限制卡路里攝取、僅採取間歇性禁食、或者完全不限制卡路里攝取量等等,減重效果都不理想。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國健康及營養檢查調研中心,於2003年至2006年期間從事垂直性研究,在上述數據中,收錄了3,438位年齡大於等於40歲的成年人,均為他們配戴加速度計量器,鑑定每人的體能活動量(Physical activity)。利用加速度計量器鑑定當事人從事中重度體能活動量為MVPA,此乃稱為活動量型態(Activity pattern)。如果參與者僅從事每週1~2次的體能活動量,則被歸類為週末戰士(Weekend warriors)。

運動發作期(Activity bouts)定義為參與者從事至少中度運動量至少10分鐘以以上。運動發作期包括頻率及期間。作者追蹤長達77.4個月,結果有394位死亡。作者發現活動量發作每週超過37.5分鐘者,與每週低於37.5分鐘者相比,前者死亡率低於後者約60%~69%。運動頻率超過週末戰士者,其死亡率也低於週末戰士,降幅與前面情況相似。每週增加一個MVPA運動發作期(Activity bouts),則可降低13%死亡率。美國聯邦關於體能活動量之建議綱領為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中重度活動量,每次運動發作期至少十分鐘。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