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發現,若帶有特殊基因型(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Bartar)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過敏患者約52.8%帶有此基因型,正常人僅11.4%。這項研究領先全球解開醫界探索多年的謎團,發表於國際期刊【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

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台灣每年有高達二十萬到三十萬人會使用,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

撲菌特錠抗生素是全球廣泛使用半世紀的老藥,既便宜且對部分有抗藥的菌種仍有效,輕微的表現可能是搔癢紅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纖維肌肉疼痛是神經內科及疼痛科常見疾病,成年人有2%~6%會罹患此病,其特色是慢性廣泛性疼痛,伴隨失眠、疲勞、焦慮和憂鬱等等,不僅僅是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甚而可能導致失能。

過去醫界研究人士認為精神壓力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肉疼痛症狀,中研院研究員與高醫醫學中心合作,建立壓力模型試驗研究,終於找到肌肉纖維疼痛致病原因。研究人員以噪音反覆刺激小鼠,造成壓力,不僅會出現非發炎性疼痛,也會產生疲勞、倦怠、焦慮等症狀。長期反覆性壓力引發生物體內脂質之氧化性傷害,導致溶血性卵磷質 (LPC16:0)濃度上升,也導致疼痛訊號,造成如肌肉纖維疼痛症狀。

研究團隊發現,透過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可以有效減輕疼痛,目前正申請專利中,希望未來可運用於纖維肌痛症。本文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嶄新抗纖維化藥物 nintedanib,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主要作用的機轉為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受體以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

Nintedanib 的大型跨國性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為 TOMORROW trial 以及 INPULSIS trial。此二大型臨床試驗收錄的IPF患者有一定程度以上的用力肺功能 (FVC >50% of predicted;DLco 30-80% of predicted)。

TOMORROW trial 將432 個病人分成五組進行比較 (nintedanib 50mg/d,100mg/d, 200mg/d,300mg/d,placebo),主要目標為使用藥物後第 52 周肺活量的變化量。所有組別中,只有 nintedanib 300mg/day 的組別與對照組相比有達到顯著改善。次要目標包含急性惡化發生率 (2.4 versus 15.7 per 100 patient year, p=0.02) 以及症狀與活動能力損害程度評估也都有達到顯著改善,但是在六分鐘行走測試以及全死亡率,任何劑量組別與對照組相較都沒有顯著的改善。 根據 TOMORROW trial 的結果,確立 nintedanib 一天 300mg 的劑量。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內科醫療團隊發表專文於【Nature Communciations (自然通訊)】,作者指出"內質網蛋白"在心臟纖維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會造成肺部纖維母細胞大量活化與增生,以及肺部包外基質堆積,導致肺部纖維化。作者指出在肺部纖維化(IPF)病患之肺組織與肺纖維母細胞中發現: 內質網蛋白的基因與蛋白表達量比正常人高。在小鼠動物實驗模式也獲得證實。利用誘導型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去除纖維母細胞"內質網蛋白"的基因表現,有效減緩肺部纖維化過程,明顯改善肺功能。

肺部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盛行率為10萬分之14,全台估計約有5000名患者。臨床預後不佳,可使用之藥物不多,2至5年之存活率並不高。此篇論文有助於開發治療新策略及新藥物。掌握內質網蛋白之機制後,除了應用在心肺纖維化,接下來還可應用在肝腎纖維化的領域方面。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患喉球症的患者眾多,根據研究調查,高達46%的民眾曾經罹患喉球症類似症狀一般而言,症狀包羅萬象,譬如喉嚨有異物感、覺得有痰或喉嚨癢癢的、不斷地清理喉嚨或乾咳、吞嚥困難、甚至喉部疼痛。造成喉球症的原因很多,包括咽喉器質性病變、胃酸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慢性鼻竇炎、心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等等。喉球症患者建議先看耳鼻喉科,如果檢查正常,再找腸胃內科評估有無喉球症的可能性。如果腸胃內科方面也正常,那就是心因性喉球症,精神醫學將之歸類為身體化失調(Somatizaion disorder),俗稱自律神經失調。治療方法包括生活型態之調整、藥物治療、紓壓減壓、規律運動、多喝溫熱開水等等,預計1~3個月即可改善。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與六哥】
我的家中共有八個兄弟,我排行老七,綽號叫小七。我與六哥相差六歲,他出生在大陸鎮江縣的一個小鎮。民國38年,我父親先攜同五哥逃難來台,民國40年,我母親攜同三哥、四哥、六哥(僅四歲),從上海坐船至澳門,然後再換乘船艦,輾轉抵達基隆。我是民國41年在高雄出生,我弟弟是民國44年也在高雄出生。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幾乎每天都有交際應酬,母親臥床病榻長達十餘年,三哥、四哥與五哥均在台灣大學念書,六哥自然而然扮演大哥的角色,督導我和八弟在生活及課業上的種種表現。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大新竹附醫與安南醫院合作,發表研究論文,作者利用theta雙側矽塔波刺激器(TBS),一種創新大腦刺激術,刺激患者前額葉,治療憂鬱症長達3週之久,症狀改善率高達80%。90%受試者改善效果長達5個月。研究結果顯示此種療法比傳統療法更有成效。

研究團隊收集53名憂鬱症患者,接受10次療程,每次10分鐘,長達3週。同時利用該儀器,刺激兩側大腦前額葉。安排右前額葉接受連續性刺激,左前額葉接受間歇性刺激,結果顯示有八成受試者之症狀明顯改善。同時失眠、焦慮、恐慌、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等等,均獲得改善。這項臨床試驗刊登在國際有名期刊雜誌。

出處: Brain,Behavior, Immunity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疾病就目前科學所知是不可逆的症狀,而多數神經退化疾病與腦損傷會引起失智,在台灣估計已經有超過27萬的失智人口,此恐為邁入高齡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除了高齡,各種程度的碰撞、不正常的生活習慣、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的壓力及心理疾病等,都是造成腦損傷或退化的可能因素。雖然近年來在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因需以手術植入幹細胞,故仍須面臨細胞植入造成的併發症和形成異位組織的隱憂。

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李華容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歷經7年的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並從中鑑定出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之活性物質。若對大腦受損的小鼠注射幹細胞外泌體,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此研究顯示幹細胞外泌體較間質幹細胞更具有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又能避免細胞植入手術的風險及副作用,對再生醫療帶來新的突破。此系列研究已分別於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兩側的脊椎動脈均起源於同側之鎖骨下動脈,向上穿越頸椎兩側翼狀突起之動脈孔內,在環軸椎關節及顱底處會形成一個S型的轉折(頸椎動脈環),然後進入顱內,匯集成為基底動脈,供應腦幹血流。

健康人士的頸椎動脈管壁是具有相當的彈性,血管會隨著血壓變化而擴張或縮小。一旦發生重度動脈硬化,無法作為血壓變化之緩衝時,頸椎動脈的血流會直接衝到頸椎動脈環,強力震動環軸椎關節與顱底,該震動波傳導至該側顳骨,造成聽小骨移位。此時此刻患者就會產生搏動性耳鳴,血流進一步傳入顱內的基底動脈後,再經由腦部脊髓液震動顱底之硬腦膜,患者耳朵就會聽見規律性、震動性的聲響。

患者經常會覺得腦勺部有東西規律性跳動,當睡覺平躺時,就會聽到噗噗聲的規律性耳鳴,墊高枕頭仰臥60度時,耳鳴消失,方能入睡。治療方法首先須控制三高現象,包括血壓、血酯、血糖,戒菸、戒酒。適度地接受物理治療,放鬆頸椎關節與肌肉,強化頸椎動脈脈動之緩衝能力,同時可服用輕度抗焦慮藥物,禁止頸部按摩或推拿,以免造成血管斑塊脫落,引發腦栓塞。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於2025年高齡人口將超過20%到達超高齡的社會,面臨人口結構之改變,高齡癌症醫療將是一個迫切嚴肅的問題。癌症在台灣連續30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許多文獻證實: 增加體能活動或運動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而不運動、肌少症、衰弱症是癌症與認知障礙的獨立危險因子。

整合分析研究顯示,12個歐美國家收錄144萬民眾,年齡介於19~98歲平均59歲,研究體能活度量與罹癌風險之關聯性,結果發現體能活度量高達90百分位數者與僅有10百分位數者相比 ,前者有13種癌症罹患率明顯低於後者。其中食道癌降低42%,肝癌降低27%、肺癌降低26%、腎臟癌降低23%,血癌降低20%、骨髓瘤降低17%,頭頸部癌症降低15%、結腸癌降低13%、膀胱癌將低13%、乳癌降低10%,加強體能訓練,防癌效果斐然!

國人罹癌風險有三大因素: 第一: 父母突變基因、幹細胞複製、隨機突變。第二: 生活環境、生活行為。第三: 外在因素導致。增加體能活動與提升心肺功能,俱有降低癌症死亡風險。運動預防癌症可分為兩大原因: 第一是立即短暫抑制癌細胞增值發展,或誘導細胞凋亡作用。長期規律運動,降低罹癌危險因子。醫學研究證實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因為身體質量指數、低蔬果飲食、菸酒、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性所造成的。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