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州大水牛城分校團隊利用美國社區一萬五千多人的疾病史、生活方式等調查資料,並將飲食模式分為「西方/ 不健康」與「謹慎/ 健康」,前者攝取較多紅肉、油炸物、甜點、雞蛋、精緻穀物、高脂乳製品、含糖飲料,後者則相反。

研究發現,不健康飲食的人,晚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發生率會高三倍;研究未直指原因,但研究者認為健康飲食補充營養可促進免疫系統健康,減少視網膜發炎引發氧化反應。

飲食與黃斑部病變相關性待更多研究,目前較多仍指與抽菸、遺傳、高血壓、老化、強光等有關,建議預防包含戒菸、血壓控制、避強光照射,也可多吃蔬果抗氧化,有益眼睛健康。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生活緊張,許多人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焦慮、憂鬱問題,研究發現,每天久坐的時間少於8小時,憂鬱及焦慮程度低。

研究團隊以42名每週工作30小時以上的成年人為對象,參與者配戴身體活動測量器持續一週,依參與者每天坐著的平均時間,分為「低於八小時」、「八到十小時」、「十小時以上」三組,將參與者的焦慮和憂鬱評量表(HADS),以及健康狀況調查表,採共變數進行分析檢測。

結果顯示,「低於八小時」組別成員的焦慮和憂鬱程度低於另外兩組,且心理健康和活力的得分較高;「八到十小時」與「十小時以上」的兩個組別間,無顯著差異。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麥覺理大學的研究指出,過量加工、高糖、高脂肪食物和憂鬱情緒有關,而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

研究團隊找來17歲到35歲、中度與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組提供一支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

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七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改善。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廣津生物科學公司近日宣布,研發出利用線蟲特性的最新癌症檢查法 -「線蟲之鼻」(N-Nose),預定2020年1月商用化。只需要一滴尿液,即可無痛地篩檢胃癌和大腸癌等15種癌症,準確率高達90%,費用只要9800日幣(相當於台幣2800元)。

傳統的腫瘤標記檢查,癌症第0期至第1期,篩檢準確度僅約10%;癌症末期,篩檢準確率約30%到50%。若採用影像檢查,由於第0期至第1期的腫瘤較小,難以發現。然而,N-Nose檢查在第0期至第1期的準確率,已接近90%。

這15項癌症包含胃癌、大腸癌、肺癌、乳癌、胰臟癌、肝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膽囊癌、膽管癌、腎臟癌、膀胱癌、卵巢癌、口腔癌/咽喉癌。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線蟲會靠近癌症患者的尿液,而遠離健康者尿液的特性。2015年研究人員已發表證明線蟲可嗅出罹癌者尿液的論文。針對癌症第0期至第1期,目前沒有其他檢測方法效果比N-Nose更好。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科學家耗時六年,追蹤3萬多名平均年齡61.7歲的中國人,發現每天晚上睡覺時間逾9小時的人,或是午睡時間超過90分鐘的人,中風風險都會增加。

研究人員統計出共有23.9%的受試者,晚上睡覺時間逾9小時,中風風險較只睡7至8小時高23%,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則不會提高中風風險;午睡逾90分鐘的人,比午睡半小時以內的人,中風風險高25%;睡眠品質差的人,比睡眠品質好的人相比,中風風險高29%;同時晚上睡眠逾9小時、加上午睡逾90分鐘的人,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85%;同時晚上睡眠逾9小時、加上睡眠品質差的人,中風風險比正常人高82%;研究期間,睡眠從正常改變為逾9小時的受試者,中風風險增加44%。

目前尚不清楚睡眠與中風的相關原因,但長時間睡眠常常是因為具有發炎、不良脂質分布不均,或是腰圍變粗等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與心臟內科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民眾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具有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internal carotid artery)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有密切關係。

頸動脈流速為民眾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測量數值,包含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內頸動脈、外頸動脈等。先前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探究頸動脈流速與腦血管疾病之關聯性,其研究結果指出,出現較慢的頸動脈流速時,發生缺血性中風之可能風險較高。

本文延續過去的研究成果,針對1684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眾進行收案,除分析血壓與認知功能之相關性之外,同時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的尖峰收縮流速(PSV, peak-systolic velocity)與末期舒張流速(EDV, end-diastolic velocity) 這兩項重要指標數值,並採用簡易認知功能量表(MMSE, mini-metal state examination) 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甲狀腺疾病分成兩大類:
  • 功能上的問題

如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可以先用藥物控制,以及生活型態和飲食的改變來改善。

  • 結構上的問題

如甲狀腺結節,無法依靠藥物,需定期門診追蹤,必要時,做穿刺檢查確定細胞為良性或惡性,以評估後續治療方式。

甲狀腺癌通常是正常細胞增生,之後變成良性結節,再轉變成非典型細胞,最後變成癌症。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側全耳石脫症導因於頭部外傷,內耳缺血或其他生理原因(例如癲癇),使耳石顆粒從橢圓囊脫落,掉到半規管內。在頭部轉動或姿態變換時,耳石顆粒隨著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移動;當姿勢改變停止時,耳石顆粒因慣性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平衡覺感知器),誘發眼震。

若只有一支半規管有耳石顆粒,患者頂多在特定姿勢感到眩暈;但若是兩側內耳耳石都脫落,散落內耳各處,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或身體移動,所有的半規管都受到刺激,患者已無法明確指出哪個姿勢比較會誘發,頂多是感到暈暈、飄飄然等難以描述的不適感,儼然是【持續姿勢知覺性頭暈】(俗稱: 知覺性頭暈),但血清類藥物治療無效。

止暈止吐類藥物頂多治標,根治仍須仰賴全方位的耳石復位術,類似操作彈珠迷宮,使耳石回到橢圓囊內原來的位置,還要搭配平衡復健(物理或職能治療),必能痊癒。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大心臟內科、影像醫學部與放射腫瘤科,三科跨科合作開發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術,又稱「光子刀」,能精準計算投放的劑量與照射範圍,搭配影像導航系統,於治療前精準對位,達到消滅病症,並減少周邊正常組織的損傷。

目前已成功完成五例病患治療,已成為嚴重心室性心律不整新治療方法,將傳統癌症治療的放射線用在無法接受傳統手術、藥物治療不佳的心律不整病患身上。

「光子刀」治療流程是先透過電生理學檢查,確定心律不整發生點,再透過心臟影像學檢查,找出心肌病症位置,最後標定治療範圍與劑量,投予放射治療。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主持的「藥物與侵入性方法療效比較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mparative Health Effectiveness With Medical and Invasive Approaches, ISCHEMIA),針對37國,共5179名中度或重度心肌缺氧,但沒有心臟病發作與左冠狀動脈堵塞的患者進行實驗。

此試驗所有受試者均接受藥物治療,包括服用降膽固醇、降血壓藥物和阿斯匹靈,以及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戒菸、調整飲食;其中半數則接受血管支架與繞道手術。

研究團隊花費4年追蹤受試者是否遭遇五種情況: 心臟病發作、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跳停止、因胸痛住院或心臟衰竭。

文章標籤

王子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