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皮膚科專家團隊表示,毛髮再生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生理性再生。就是生長、退化、休止的毛髮生長週期。人類頭髮約有85%以上處於生長期,因此可以不斷留長。第二種是傷口刺激再生,也就是發生意外受傷時,所引起的再生反應。過去北榮醫院發現,適度拔除毛髮提供刺激,可以誘發超過五倍毛髮再生,專家進一步建議不用拔除毛髮,藉由拉扯毛髮張力刺激,可以啟動毛髮再生。
專家團隊先將小鼠部分毛髮剃除,正常情況剃毛部分須一個月才會重新生長,但經由〝皮膚拉扯器〞裝置,放置在被剃毛的部分。每天拉扯一定的幅度,連續拉扯七天,強度達到33%後再放鬆,14天內開始長毛,21天毛髮已長好長滿。拉扯力道不足或太強,則毛髮再生效果較差。作者表示當皮膚受到局部張力刺激時,會誘發免疫反應,活化毛囊幹細胞,吸引巨噬細胞聚集,分泌生長因子,協助毛髮修復,促進毛髮再生。此種治療方法可與藥物、雷射、細胞療法、醫學美容相輔相成。
- Jul 18 Thu 2019 10:09
提高皮膚適當壓力後放鬆可刺激毛髮再生
- Jul 17 Wed 2019 09:55
醫薩刀可改善原發性震顫症
原發性震顫症是一種常見的腦部退化疾病,好發年齡20~65歲,65歲以上銀髮族,每5位就有一位罹患此病,40歲以上,每20位就有一位罹患此病。每位患者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非自主性抖動。輕者病患影響手部精細活動,譬如穿針、引線、化妝、畫圖等等。重者病患導致寫字潦草,甚而連喝水、盛湯、吃飯都有困難。
醫薩刀(ExAblate),又稱為無創聚焦超音波腦治療儀。他是利用聚焦超音波的能量,產生消蝕手術。僅對於原發性震顫症的病兆做治療,不需全身麻醉,治療隔日即可回家。
- Jul 16 Tue 2019 09:34
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全球失智症患者大約有5,000萬人,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占5~6成。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失智症的發生。
英國艾克斯特醫學院專家團隊運用〝生物樣本資料庫〞,收集了20萬名大於60歲無失智症的老年人。經過8年長期觀察,發現擁有高風險基因且生活習慣不佳的人士,約有1.8%罹患失智症。擁有低風險基因與健康生活習慣良好的人士,約有0.6%罹患失智症。而且無論基因風險是高是低,多多採取4~5項健康生活方式(清淡飲食、定期運動、適量少酌、戒菸),比僅採取其中一項健康生活方式,前者罹患失智症風險與後者相比,其失智症風險可大幅度減少60%。
- Jul 14 Sun 2019 11:45
消除焦慮的靈丹妙藥
- Jul 09 Tue 2019 09:58
行善助人是極佳的紓壓管道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學家發表專文,指出助人行善的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正向相關。本計劃主持人收錄77位年齡介於18至44歲的民眾,針對參與者進行為期14天的追縱調查。在這調查過程中,參與者每晚都會接到電話詢問,了解當事人當天在公司、家中、學校等所遭遇到的壓力事件,並作自我評估嚴重程度。同時也要回報當天曾經作過的好事,包括生活周遭的小事都可列入。當事人還必須填寫心理健康的評量表,藉以瞭解當事人正向及負向的情緒狀況。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助人行善的多寡和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經常幫助他人者擁有較高的正向情緒,對於擁有的一切容易有知足感,對於面臨重大壓力時,往往比較不會有焦慮、憂鬱、憤怒、悲傷。反之,不經常助人行善者,心情比較容易低落,一旦面對重大壓力時,所衍生的負向情緒會特別強烈,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本文結論是紓壓的管道就是樂於助人、行善積德。
- Jul 01 Mon 2019 11:52
消除焦慮的心理建設
第一步: 首先坦誠地面對整個情況,然後推算萬一失敗後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例如公司倒閉、個人破產、長久訴訟、名譽受損。
第二步: 找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後,讓自己能夠接受它,並且願意承擔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此喪失一切,即便如此,自己還是可以擁有某些東西,例如健康、家人、親情、實力等等。
第三步:平靜地把自己的時間與精力,運用於改善心中已坦然接受的最壞情況,努力往較好的情況移動。
- Jul 01 Mon 2019 11:49
快樂學的二十種好方法
- Jun 27 Thu 2019 11:01
長期服用抗膽鹼藥物會助長失智症的發生機率
英國若丁漢大學醫療團隊發表專文,指出長期服用抗膽鹼藥物至少3年,可能會增加中老年人失智症的機率,高達49%。本文章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特定之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 drugs)包括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巴金森氏症藥物、抗膀胱過動症藥物等等。
本文作者於2004年至2016年期間,追蹤分析了25萬4千名年齡大於55歲英國中年病患,發現有5萬8千人確診罹患了失智症,而其中有3萬3千人(56.6%)曾經服用抗膽鹼藥物。
- Jun 25 Tue 2019 13:52
巴金森氏症患者發病前20年早有徵兆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專家學者發表專文,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生理病變之前,提早15~20年就有初期腦部發病徵兆,也就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系統出現異常變化。該篇論文刊登於本期〝刺胳針神經學〞之期刊雜誌。本文作者收錄希臘及義大利偏遠村莊總共14人次,這些人士均帶有罕見的SNCA遺傳突變基因,研究期間半數已經發病,半數尚未出現巴金森氏症生理症狀,醫護人員為他們安排腦部正子掃描(PET),進行臨床評估。
本文作者收納65位巴金森氏症患者,以及25名健康成年人,進行比較。作者發現與健康人士相比,罹患巴金森氏症患者,無論有無SNCA突變基因,均顯示多巴胺與血清素系統之惡化。反觀尚無巴金森氏症之生理變化人士,則在許多腦部區域出現血清素神經元喪失,但是卻無多巴胺系統惡化的徵兆。
- Jun 15 Sat 2019 10:53
白袍症候群死於心臟病風險是一般高血壓患者兩倍
美國醫學研究中心專家學者發表專文,從事統合分析,收錄了27篇論文,涵蓋64,000名歐、美、亞之白袍症候群患者。結果發現未經治療之白袍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普通高血壓相比,前者罹患心臟病之風險比後者多出36%,前者全死亡率之風險比後者多出32%,前者死於心臟病之風險比後者多出109%。本文刊登在〝內科學會年鑑〞。
歡迎針對上述疾病有疑慮者,可至門診諮詢王子醫師
天行健診所